子思

孔伋,字子思,孔子的嫡孙、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。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(公元前483年),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(公元前402年),享年82岁。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。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,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,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。后人把子思、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,因而子思上承曾参,下启孟子,在孔孟“道统”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记子思年六十二(当为八十二之误),而生卒年则不详。按子思之父孔鲤,死于孔子之前,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。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,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,下开孟子心性之论,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。因此,北宋徽宗年间,子思被追封为“沂水侯”;元文宗至顺元年(公元1330年),又被追封为“述圣公”,后人由此而尊他为“述圣”,受儒教祭祀。

作品(33)

中庸 · 第一章 子思

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,非道也。是故君子...

中庸 · 第二章 子思

仲尼曰:“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时中。小人之反中庸也,小人而...

中庸 · 第三章 子思

子曰:“中庸其至矣乎!民鲜能久矣。”

中庸 · 第四章 子思

子曰:“道之不行也,我知之矣,知者过之,愚者不及也。道之不明也,我知之矣:贤者过...

中庸 · 第五章 子思

子曰:“道其不行矣夫。”

中庸 · 第六章 子思

子曰:“舜其大知也与!舜好问而好察迩言,隐恶而扬善,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。其斯以...

中庸 · 第七章 子思

子曰:“人皆曰予知,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,而莫之知辟也。人皆曰予知,择乎中庸,而...

中庸 · 第八章 子思

子曰:「回之为人也,择乎中庸,得一善,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。」

中庸 · 第十章 子思

子路问强。子曰:“南方之强与?北方之强与?抑而强与?宽柔以教,不报无道,南方之强...

中庸 · 第十一章 子思

子曰:“素隐行怪,后世有述焉,吾弗为之矣。君子遵道而行,半途而废,吾弗能已矣。君...

中庸 · 第十二章 子思

君子之道费而隐。夫妇之愚,可以与知焉,及其至也,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。夫妇之不肖,...

中庸 · 第十三章 子思

子曰:“道不远人。人之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。”“《诗》云:'伐柯伐柯,其则不远...

中庸 · 第十四章 子思

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。素富贵,行乎富贵;素贫贱,行乎贫贱:素夷狄,行乎夷狄...

中庸 · 第十五章 子思

君子之道,辟如行远必自迩;辟如登高必自卑。《诗》曰:“妻子好合,如鼓瑟琴。兄弟既...

中庸 · 第十六章 子思

子曰:“鬼神之为德,其盛矣乎!视之而弗见,听之而弗闻,体物而不可遗。使天下之人,...

中庸 · 第十七章 子思

子曰,「舜其大孝也与!德为圣人,尊为天子,富有四海之内。宗庙飨之,子孙保之。」「...

中庸 · 第十八章 子思

子曰:「无忧者其惟文王乎!以王季为父,以武王为子,父作之,子述之。武王缵大王、王...

中庸 · 第九章 子思

子曰:「天下国家可均也,爵禄可辞也,白刃可蹈也,中庸不可能也。」

中庸 · 第十九章 子思

子曰:“武王、周公,其达孝矣乎!夫孝者,善继人之志,善述人之事者也。春秋修其祖庙...

中庸 · 第二十章 子思

哀公问政。子曰,「文武之政,布在方策。其人存,则其政举;其人亡,则其政息。」「人...

中庸 · 第二十一章 子思

自诚明,谓之性;自明诚,谓之教。诚则明矣,明则诚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