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万章问道:“请问交际应该怎样用心呢?”
孟子说:“恭敬。”
万章说:“常言道:‘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是不恭敬的。’为什么?”
孟子说:“尊贵的人有所赏赐,自己先考虑,‘对方得到这礼物的办法,是合乎义,还是不合乎义’,考虑妥当了,才接受,这样做是不恭敬的,所以说不该拒绝。”
万章说:“不要直说拒绝,而是心里拒绝,心里说‘对方从老百姓那里得到这东西的办法,是不义的’,而用别的借口推辞,不可以吗?”
孟子说:“对方按规矩结交我,按礼节接待我,这样的活,连孔子也都是会接受的。”
万章说:“如今有个在城门外拦路抢劫的人,他按规矩结交我,按礼节馈赠我,这样可以接受他抢劫来的东西吗?”
孟子说:“不可以。《康诰》说:‘杀人而抢夺人家的财物,强横而不怕死,这种人,是没有人不怨恨的。’这是不必先教育就可以杀掉的人。殷接受了夏这条法律,周接受了殷这条法律,没有改动过。现在抢劫比以往还厉害,怎么能接受呢?”
万章说:“现在的诸侯对百姓巧取豪夺,和拦路抢劫一样。如果搞好接待的礼节,君子就可以接受他的礼物,请问这有什么说头?”
孟子说:“你认为今天假如有圣王兴起,将把当今的诸侯通通杀掉呢?还是教而不改再杀呢?不是自己所有,却把它弄到手——把这种行为叫做强盗,这只是类推到义理的极端。孔子在鲁国做官,鲁国士大夫在打猎时争夺猎物,孔子也在打猎时争夺猎物。打猎时争夺猎物都可以,何况接受赏赐呢?”
万章说:“那么,孔子做官,不是为了发扬道吗?”
孟子说:“是为了发扬道。”
“为了发扬道,为什么还在打猎时争夺猎物?”
孟子说:“孔子先在簿书上规定可用的祭器,又规定不得用别处打来的猎物供在簿书上所定的祭器内。”
万章说:“孔子为什么不离开鲁国呢?”
孟子说:“孔子是先试一下。试过了证明可行,而竟不得推行,这才离开,所以孔子不曾在一个地方待满三年。孔子有时是因可行其道而做官,有时因君主对自己的礼遇不错而做官,有时因君主养贤而做官。对季桓子,是因可行其道而做官;对卫灵公,是因君主对自己的礼遇不错而做官;对卫孝公,是因君主养贤而做官。”
注释
交际:指以礼物、币帛相交往。
却:推辞不受。
御:阻止。这里指拦路抢劫。
《康诰》:《尚书》篇名。
越:抢劫。闵:通“暋”,强横。譈(duì):同“憝”,怨恨。
比:同。
充类:类推。
鲁人:指鲁国士大夫。猎较:大夫率士众打猎,猎时以所获猎物各归猎者所有,作为祭祀祖先的祭品。较:争夺。
簿正:在簿书上规定。
兆:开始。
淹:停留。
行可:可行其道。际:接。指对自己的礼节待遇等。公养:指对一般贤者的礼节待遇等。
季桓子:季孙氏,名斯,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。
卫灵公:名元,春秋时卫国大夫。卫孝公:史无记述。